供给侧改革,改的到底是什么? 焦点快播

来源:罗sir职话 发布日期:2023-05-22 15:59:51

从概念上看,相对于传统凯恩斯主义着眼于需求侧提出的“消费、投资、净出口”的三驾马车理论,供给侧改革则强调“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供给的质量”。


(资料图)

换句话说,供给侧改革就是通过研究和回答“供给什么”以及“如何供给”,从而来回答“如何实现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和高质量、可持续的增长”这一根本问题。

在经济从高速增长迈入高质量、可持续增长的今天,理解供给侧改革,有助于我们理解今天乃至未来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走势。

但在讨论供给侧改革的时候,我们依然需要回答,由谁来决定供给什么的问题。

供给侧改革所能够依靠的基本动力是什么?

答案依然还是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性行为,而这也凸显了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矛盾问题:相对于已经较为市场化的产品市场,我们的生产要素市场(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自然资源等)的市场化程度还很低。

而供给侧改革就涉及了如何高质量、高效率地对这些生产要素进行配置,要使供给的结构合理化,要供给贴近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而要做到以上这些,就不得不提产业政策。

最早提出产业政策的是日本,包括日本自己也认为,正是因为日本自己推行了产业政策,才促进了日本战后经济的快速发展。

此后,产业政策开始成为一种流行的经济用语,本质上产业政策依然和凯恩斯主义密切相关,哪怕是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依然随处可见产业政策,例如我们对新能源的扶持、国外对芯片产业的帮扶和回流等等,这些都是最新产业政策的一种体现。

而产业政策本质上是指,政府出于经济发展或其他目的,对私人产品生产领域进行的选择性干预和歧视性对待,其方式包括市场准入限制、投资规模控制、信贷资金配给、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进出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土地价格优惠等等。

从这个角度讲,产业政策的适用面也就非常宽泛。

过去对产业政策的推崇多半来自日本的经验,但我们常常容易犯的误区也就是对日本产业政策的作用高估,日本早期的产业政策之所以没有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是因为错误的产业政策总是会受到企业家的抵制。

以日本汽车为例,如果没有本田宗一郎等人的抵制,也就没有日本汽车产业的今天。

而产业政策,本质上依然还是一种计划经济。

在《中国产业政策:理论与实践》一书的序言中写道:“计划就是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就是计划,二者都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生活、资源配置的干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经济持续存在的结构失调、产能过剩,很多都是产业政策主导下的结果。

例如2009年推行的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导致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对光伏产业的支持使得这个新兴产业很快陷入困局。

产业政策有时候不一定会有效,有时候又会非常有效,能够起到很好的供给侧改革的作用,究其根源,第一是人类认知能力的限制;第二则是激励机制的扭曲。

人类认知能力的限制,那就是技术进步和新产业很难根本性被人类真正预见,因此一些产业政策也就很难被计划。

例如早在上个世纪美国就曾流行电动汽车,但受制于当时的电池技术,电动汽车还是被燃油车所完全替代,一直到今天,新能源汽车才能够横空出世,改变原有的汽车行业格局。

就如同30年前没人能够预料到今天的新兴产业是什么,同样的,我们今天也很难完全评估未来30年以后哪些产业和技术是最为重要的。

基于此,供给侧改革的难点就在于,由于技术和认知的局限性,我们很难通过完全主观的意识,去推动供给端的有效改革,针对某个特定产业给出扶持。

例如蒸汽机最初出现的时候,就是用于煤矿井下抽水,没多少人认为它有多么广阔的用途;计算机在被最初发明的时候,也没有多大的商业价值,因为成本高而且速度低,真正让计算机拥有商业价值的是十几年后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的出现。

这些案例都说明,所有重要的创新,都是不可预见的,因为创新过程中充满一系列的不确定性,只有在一系列相关应用技术出现之后,它的商业价值才有可能显现出来。

除此之外,产业政策的激励机制也有一些问题。

政府官员的激励和企业家是不一样的,企业家的激励由市场直观给出收入或者亏损,但政府官员由于没有对应的货币收益,就很容易在制订产业政策的时候,陷入一些认知上的误区,从而激励错误。

创新的不可预见性意味着产业政策可能会支持不该支持的企业或产业,由于市场结构的特性,这还会导致过多的钱集中到某个特定产业或者企业,如果没有成熟的相关配套设施,那么就很有可能造成寻租和金钱的低效。

我们不应该低估自由市场本身的创造性。

没有产业政策,瓦特依然改进了蒸汽机;没有产业政策,斯蒂文森父子也发明和生产了火车;没有产业政策,卡尔·本茨和戴姆勒依然发明了汽车;莱特发明的飞机、爱迪生发明的电灯、贝尔发明的电话、IBM发明的计算机、这些背后都没有产业政策的扶持。

今天供给端的确面临较大的承压,尤其是在需求端明显恢复较慢,尤其是房子和车子这两大消费品增速走低的当下,供给侧改革似乎愈发重要。

但我们依然要明白,需求恢复不仅仅需要一个过程,同时还需要一个确定性的大环境,以及一个充满信心的前景,而这些都比供给更为重要。

站在市场的角度来看,企业家永远会跟随需求的变化而调整供给,那些反应慢的,或是不能适应新需求的,最终都不可避免地会被市场所淘汰。

基于此,作为奥地利学派的忠实捍卫者,其实市场可能并不需要太多的人为干涉和主观意志下的改变,市场更多的,仅仅只是需要市场本身而已。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关键词:
x 广告
财务 报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国科技先生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