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军事天才,蒙受冤屈二千多年,差点改变历史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发布日期:2023-08-10 11:24:31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征战不断,从而名将辈出,而在战国七雄中,名将数量最多的应该就是赵国,指挥阏与之战的赵奢,负荆请罪的廉颇,大破匈奴的李牧等等,这些人都在历史上留下了足迹,不过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赵奢之子赵括,一位拥有极高军事才能,却被后世列为"纸上谈兵"的典范,蒙受冤屈达两千多年。


(相关资料图)

赵括,赵国名将赵奢之子,由于父亲是赵国军方大佬,赵括从小就熟读兵书,甚至还常常将赵国的将领用战术折服,刚好当时的赵王也是年轻人,两人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更加亲密,在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爆发了历史上最有名的"长平之战",双方持续对阵达5个月,赵王误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取代廉颇,最终赵国战败,数十万赵兵被坑杀,从此赵括也就成为了后世嘲笑的对象。

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其实赵括的军事才能并不输给任何一位历史名将,只是当时在战场外,有很多因素限制着赵括,迫使赵括做出了错误的选择。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呢?今天我们就要仔细分析。

第一个因素:后勤

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国土的东,西,南三面与秦,魏,齐,燕四国接壤,而赵国的北方则是匈奴,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下,赵国靠着与北方异族的战争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也是战国后期,唯一能够在军事力量与秦国抗衡的国家,不过赵国却有一个巨大的劣势,那就是粮食产量不高。因为地处北方,气候寒冷,赵国的农作物受到了极大的损害,迫使赵国每年都需要向其他国家购买大量的粮食,连国民吃饭都成问题,又何来的粮食储备呢?

秦国就不一样,靠着郑国渠的帮助,整个关中平原成为了秦国的主要粮食产地,再加上有函谷关守住,其他国家想要破坏秦国的农耕都没办法,久而久之,秦国的粮食储备就多了,而秦赵之间的战斗一直处于僵持,这个时候考验的就是两国的后勤,也就是粮食储备,很明显赵国在这一点上肯定是干不过秦国的。

第二个因素:来自后方的压力

廉颇为何会被替换?秦国的离间计只是诱因,真正的原因是赵王坚持不住了,士兵在训练期间与出征期间的消耗是不一样的,训练期间只需要负责士兵的花销,但战争期间,想要将粮食送往前线,还需要雇佣大量的民夫,也就是说当前面有着数十万赵国士兵与秦国对峙的时候,赵国额外还要养活数十万的民夫,不然谁帮他们将粮食送上去。

在廉颇还未卸任,赵王就多次催促廉颇出战,原因就是后勤撑不住了,但廉颇知道只要出战必输无疑,因此才拒绝,其实这个时候秦国也同样快撑不住了,秦国是进攻方,后勤线更长,再加上赵国此前采用坚壁清野,让秦国没办法就粮于敌,因此只能采用离间计让赵王换将。

最后一个因素:功勋太少,不敢反对赵王

廉颇为什么敢不理会赵王出战的命令?那是因为廉颇为赵国打了几十年的仗,在赵国军队中拥有很高的威望,但赵括不一样,他的父亲赵奢在长平之战前已经去世,一直以来也没多少带兵经验,在赵国军方中没有多少话语权,因此对于赵王的命令不敢违背,再加上赵括也知道赵王为什么会让他代替廉颇,赵括在接手后当然不会选择固守,不然等待他的不是被处死,就是赵王再派其他人来代替他,到了那个时候,赵括即便能够活下来,没有了赵王的支持,父亲也不在人世,等待赵括的绝对不是什么好下场。

被埋没的天才

赵括的军事才能其实是非常强的,在中了秦国包围后,赵军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坚持了整整46天,按照正常的逻辑,没有粮食的军队很容易就发生哗变,但赵括手下的数十万赵军却没有,足以说明赵括的领兵才能,而且还先后组织了五次突围,在最后一次突围还差点成功,但凡赵括手中还有点粮食,可能就突围成功了,而当时赵军的数量远多于秦兵,一旦被突围,那么秦军可能就会被冲散,相信到了那个时候,冲出重围的赵括就能利用这个机会与里面的赵兵里应外合,将秦军消灭,那么就可以改变未来秦国一统天下的历史,或许这也是秦国主帅白起不敢放赵括离开的理由,最后只能下令用弓箭射杀赵括,这也足以说明对赵括的忌惮。

弹尽粮绝之下,还能维持士兵不哗变,更能组织五次突围,难道还不能说明赵括的军事才能吗?赵括与霍去病的差距,就在于后面没有一个财大气粗的老板,不然以赵国的地理位置,可能第一个北击匈奴,封狼居胥的名将就是赵括了。

关键词:
x 广告
财务 报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中国科技先生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